
如果说去年关于智能体的故事还披着“颠覆想象”的性感外衣,那么今年,这个故事的基调已彻底转向“解决实际问题”的务实。从2023年的概念萌发到2025年的产业渗透,智能体的进化轨迹划出了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。
从“工具”到“引擎”的进化之路
在2023年之前,智能体尚处于“代理型工具”的萌芽阶段,如同早期的客服机器人,只能进行机械的标准化回应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指出,那时的智能体连跨场景对话都难以完成,更不用说自主决策。
2024年成为关键转折点。大模型技术的注入,让智能体首次具备了“推理-记忆-行动”的基础能力。初代金融智能体已能跑通“客户咨询-需求匹配-业务办理”的半自动化流程,尽管核心环节仍需人工把关。
进入2025年,智能体气质大变,开始规模化落地并呈现出三大核心特征:
1. 从“通用化”转向“行业专用化”:金融、能源等领域涌现出大量深度定制的智能体。行业对“专业性”和“可靠性”的要求远高于通用能力。
2. 多智能体协同成为主流:通过“营销+风控+合规”等智能体组合拳,解决单一体能力边界问题,覆盖复杂业务全链条。
3. 从“辅助工具”升级为“生产力引擎”:智能体不再局限于降本增效,正通过数据洞察与流程重构创造新价值。例如,某些银行的信用风险识别智能体将中小客户授信效率提升了10倍。

金融与能源:为何成为智能体应用高地?
在今年WAIC的产业图谱中,金融与能源领域的智能体应用最为耀眼。蚂蚁数科CTO王维道出了背后的逻辑:这两个行业数字化程度高、数据密度大,且对效率提升的需求最为迫切。以金融为例,智能体能将传统人工处理超3%的误差率压缩至0.5%以内。
然而,落地之路并非坦途。约80%的金融机构仅在客服等非核心场景测试智能体,清算、风控等核心环节依然依赖人工。这种谨慎源于双重焦虑:既怕错失AI红利,又担心技术不成熟引发安全风险。
面对金融场景的复杂性,蚂蚁数科提出了以“专业、效率、进化”为核心的3E策略,致力于让模型“出厂即专家”,并通过高频迭代机制确保其紧跟行业变化。
AI社交:智能体的“破圈”新战场
就在智能体大举进军产业领域的同时,一个全新的应用维度正在展开——AI社交。这不仅是功能的延伸,更是其作为“数字生命”雏形的一次重要进化。
Tuikor CEO Midy对AI社交场景有自己的理解:智能体不再是完成任务的功能模块,而是演变为具有个性和共情能力的虚拟伙伴或社群组织者。它们能够理解用户的情绪波动,进行有温度的日常陪伴与深度对话。例如,一些专注于心理健康的智能体,可以通过持续的互动和认知行为疗法技巧,帮助用户缓解焦虑与压力。
更进一步,多智能体之间能够形成复杂的社交网络,模拟人类社会的互动模式。在游戏或虚拟社区中,玩家可以与多个拥有不同背景、性格和目标的AI角色建立独特的关系,共同推动动态叙事的发展,创造出无限的故事可能性。这种由智能体驱动的社交生态,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情感连接。
规模化落地:必须跨越的三重门槛
尽管前景广阔,但智能体要迎来真正的爆发,仍需跨越几道硬门槛。
1. 算力成本之剑高悬:清华大学郑纬民教授直指痛点:“推理成本中,算力占95%。”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价值,是各方必须解决的难题。
2. 模型“幻觉”与可解释性需求:在信贷审批等场景,智能体偶尔给出的错误信息让金融机构头疼。客户要求“每个决策都要说清理由”,这种可解释性需求单靠现有技术难以满足。
3. 数据治理与生态协同之困:制造业数据标准“乱得像一锅粥”,导致70%精力耗在数据治理上。此外,产业观望情绪浓厚与生态协同碎片化,也严重拖慢了落地节奏。
为了应对成本挑战,技术提供商们正在推出全尺寸模型家族,允许客户根据自身算力和场景需求灵活选择,力求在成本与效果间找到平衡。

结语:价值回归,打好“硬仗”是关键
当下的智能体故事,少了些“性感”,多了些“硬仗”。但这正是技术改变世界的必经之路。当行业不再热衷于讨论“智能体能做什么”,而是聚焦于“智能体该如何解决具体场景问题”时,其真正的产业价值才开始充分释放。
正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所言:“智能体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概念多吸引人,而在于能否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‘可行生产力’。” 从解决实际的产业痛点,到满足深层的情感需求,智能体正在一条更为坚实的道路上,书写自己的价值篇章。

推氪AI小程序
发布者:Tuikor AI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uikebi.com/archives/5511